北极星储能网讯:机制电价的陆续落地为储能发展筑牢政策基石,电力现货市场的临近进一步畅通储能价值实现路径。在应用端,高耗能企业低碳转型需求迫切、零碳园区建设热潮涌动,双重场景红利为储能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储能市场化迈入变革新阶段。
在推动储能市场化变革的关键阶段,9月10日,由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储能网主办的“2025储能市场化创新应用论坛”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200余位嘉宾跨越地域界限莅临参会,围绕技术突破方向、应用场景拓展、政策落地实效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研讨,聚力共谋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出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绿电和零碳园区都将拉动新型储能刚需的增长。绿电直连通过专线直供,既帮发电企业锁定优质负荷,也让用户以更低成本用上高比例绿电,同时提升电网自平衡能力,其中储能必然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零碳园区一侧,面临绿电90%、清洁能源80%的双需求,如果缺少储能这一调节型资源,高比例新能源占比将很难实现。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郑华提出,未来,储能与其他资源都要通过参与电力市场进行变现。136号文的出台以及各省市逐步细化的“承接文件”将电力市场中的供、需回归到市场中买方和卖方关系上,主体定价问题回归到市场机制中,形成买方市场后,激活用户侧报量报价机制。
此外,容量电价机制方面,从部分省市出台的文件看,甘肃对火电及储能统一容量补偿,青海将所有发电侧资源纳入容量补偿范围,山西要做的是统一容量市场,实行市场化竞价。三个省份执行期都是2年,意味着未来到2027年可能将迎来大的政策与机制的调整。
五矿证券研究所新能源高级分析师钟林志指出,储能爆发需要两大前提:一是电力系统对储能需求迫切,二是储能具备经济性。分析度电成本模型,储能经济性有三大关键性卡点:一是碳酸锂价格,近两年已经大幅下降;二是年循环次数,如果储能建而不用、分摊到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非常高,随着调度机制市场机制完善,储能电站利用率也在快速提升;三是电池日历寿命,很多储能电站八年左右需要更换电池,这将带来大笔费用支出,日历寿命需要电池本征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共同进步。综合来看,目前储能产业爆发的两大前提已经具备。
山东省太阳能业协会秘书长张晓斌表示,136号文正推动储能行业由“强配建”向“市场驱动”关键转变,为光储融合按下加速键。他以山东实际案例说明,某500千瓦光伏电站在6月1日后配备1兆瓦储能,光伏伏装机容量从500kW放大到1000kW,客户分享收益从11万多增至近27万,电费综合成本从0.889元/度降到0.681元/度,凸显“光伏+储能+售电”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张晓斌认为,未来分布式光储将沿两大路径发展:一是多场景用电消纳,二是深度参与电力市场。他特别指出,通过虚拟电厂聚合调度分散储能资源、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将成为行业提质增效和实现更大收益的关键方向。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杨凯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在原有“源、网、荷”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储”的环节,使储能成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储能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系统成本、推动技术创新,还能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目前,物理储能的成本正逐步下降,转换效率持续提高,多种技术加速深度融合,复合储能模式逐渐成熟,加之国际市场不断拓展,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远东电池资深合伙人、储能研究院负责人马成龙围绕技术迭代、产品体系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系统阐释了远东电池如何依托自身综合能力,应对储能行业市场化周期带来的风险及挑战。马成龙表示,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工商业储能装机量已接近10GWh,但储能行业依然面临着技术迭代快、成本压力大和安全隐患高等挑战。他强调:储能正由“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系统能否稳定运行并持续盈利,是客户决策的关键。远东电池凭借从电芯、模组、PACK到系统的全栈式自研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覆盖源网侧、工商业及户用等多场景的极致产品与及时服务。
北方工业大学李建林教授指出,面对新能源装机占比近60%导致的系统惯量不足问题,构网型储能正成为提升调频能力和故障支撑的关键。其核心技术涵盖多机并联控制、光储/风储协调控制、虚拟同步控制等创新策略,通过智能切换运行模式增强电网稳定性。2025年构网型储能规模达10GW级,招投标普遍要求具备构网功能。行业标准及测试规范明确电压响应、惯性时间等核心指标。未来,百 MW 级、GW 级构网型储能将通过先进控制策略破解"建而不用"困境,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支撑。
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储能解决方案总监吴雪瑞提到,电网的波动性越来越大,应对这种故障穿越,对于储能光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池本身的电压不是恒定,在低SOC时,电压跌落10%、20%以后,直流侧依然可以稳定支撑储能在高压穿越的过程中为电网提供功率支撑。在低SOC时,电压1.3倍甚至更高的扰动,可能会击穿直流侧,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双级拓扑能拓宽直流侧电压自适应范围,破解低SOC工况下直流电压支撑不足的难题,实现1.3倍高穿电压稳定运行,为电网提供可靠支撑。
广东新巨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隆跃指出,工商业储能领域,以前基本上都是投资方找业主、找渠道商拿项目,最终都会退出并找五大六小兜底。但随着新型储能生态链引入了运营商以后,运营商可以向投资方提供专业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能有效减少投资方工作量,解决分布式灵活性资源因为过于分散而使大规模投资方无从入手的困境,这将有利于用户侧储能快速发展。
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区域总经理马良军表示,工商业储能落地,先要明晰价值链条,涵盖资源开发、投资、方案服务、EPC总包及运维五方,合理分配好五方的合理利益诉求。其中,建立清晰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保障项目可持续推进的关键。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潜力巨大,需求规模超500GWh,电解铝、化工、金属加工和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应用需求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行业当前仍面临三大挑战:经济性过度依赖峰谷价差、安全标准不统一致设备隐患、商业模式单一盈利渠道匮乏。针对这些痛点,奇点能源推出了分布式标准柜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生产制造“3S”标准,电芯默认匹配宁德时代,通过对产品更高安全及质量要求,同时厂家为所有奇点储能设备免费购买产品质量责任险,也深刻剖析目前行业工商储设备面临“同行不同质”局面,不一味最追最低设备价格,而是从全生命周期交付,考量储能系统稳定性,完善设备方方面面功能,助力推动工商业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更好赋能工商业储能终端业主及投资方,助力国家低碳发展。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星星充电)产品BG副总裁尚德华重点介绍了光储充放应用场景中智能排程算法的核心价值。某光储充场站未应用智能排程前,常出现 “充电负荷低时储能无预留空间、光伏弃电” 的问题,而应用云边端智能排程后,系统可基于电价、天气、超短期负荷预测等数据,自动为谷段储能预留SOC、实现晨午时段光伏全额消纳,在光伏大发时自动启动储能充电、吸收盈余绿电,且整个过程实现全自动化分钟级排程更新,避免了人工干预难以实时响应光伏发电与负荷变化的弊端。也正是基于智能排程优化峰段充电策略,储能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场站综合收益也得到显著提升。
零碳园区本质上是聚焦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和运营问题。泛华集团城市综合能碳总工程师陈培旺指出,零碳园区的建设需要按照“五个一”的创新路径,从智能体建设、动能重塑、平台支撑、模式创新及生态共建等多维度进行探索与实践。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吴晓晖表示,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正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热土,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具备使用绿电的天然优势。随着AI算力需求持续爆发,数据中心行业正在经历从单纯追求节能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刻变革,可再生能源利用、储能创新和能源综合管理将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中能建江苏省电力设计综合能源公司总工程师钱康提到,在零碳园区的规划当中,储能的优化选址也至关重要。基于优化算法、将储能选到最合适的地方,可以实现光储协同,并通过整个能源系统将储能效益发挥到极致。高能耗工业园区如何实现光储协同运行。一是将绿色能源或者智慧能源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场地、最大化利用资源禀赋配置新能源,既要实现供电保障,还要实现能源效率目标。
乘“双碳” 东风,“零碳” 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赛道。不少企业瞄准这一趋势,优先以自有产业园为试点,主动迈出前瞻性探索步伐,积极尝试零碳转型实践,抢占绿色发展先机。
9月11日上午,北极星带领调研团队抵达创维滁州智慧零碳产业园进行参观调研。据负责人介绍,园区光伏(一期)总装机容量达6.4MWp,构建起离网、并网、光储充多能互补微电网三类发电系统。其中,并网光伏系统应用最广,为实验厂房、办公楼、食堂等区域提供日常用电;光储充微电网则极具发展潜力——车棚内铺设1200余块光伏组件,配套2.6MWh 储能系统与20个充电桩,结合采暖系统实现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还能缓解充电场站变压器容量不足问题,有效降低用电成本。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创维滁州产业园内全面应用自主研发的多元光伏技术产品,涵盖P型Perc单玻组件、N型TOPCon单玻及双玻组件、柔性组件,搭配固定与跟踪支架等多种建设模式,充分验证了其技术产品的全场景适配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园区零碳规划、光伏储能系统设计及落地难点,明晰了创维光伏产业布局,并围绕技术稳定性展开深度探讨。
而此次调研也表明,以创维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已形成 “零碳” 产业园建设的清晰思路,不仅验证了光伏储能技术的应用潜力,更为后续技术推广与行业标准制定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
至此,本次储能市场化创新应用论坛活动也落下帷幕。
再次感谢以下单位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深圳新型储能产业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远东电池有限公司、深圳亿兰科电气有限公司、雷零科技有限公司。